文/武娜
9月27日,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特聘教授郭武做客“天人讲堂”第142讲,题目是“道家道教与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本次讲座由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海涛副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郭武教授以关于道教是否属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质疑为引言,展开了对道教文化在当代“文化自信”建设中的作用和发展机遇的探讨。
郭教授首先回顾了近代以来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并以学术史的视角梳理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阐述。他指出,道家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其诸多内容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道家道教文化中挖掘有助于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建设的内容,不仅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软实力,还能在全球文明交流中赢得更多国际的认可与尊重。这是值得学界与各方共同探讨的重要现实课题,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接下来,郭武教授深入探讨了道教文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道教文化兼具神灵与教化属性,融合了出世与入世的思想实践。尽管其中部分神秘内容与当代主流文化有所不符,但也包含了大量可供当代社会借鉴的理性元素。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全盘接受或否定道教文化,而应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郭武教授总结出道教文化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建设中的六个重要方面:哲学思想、治国理政、道德教化、健康养生、社会服务和生态环保。这些方面不仅可以为当代社会提供有益借鉴,也可丰富和增强中国文化的自信与底蕴。
最后,郭武教授就当前国家文化战略与道教发展的机遇和方向进行了论述。他指出,当代道教应该自觉意识到传统文化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性的文化意义”,并且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因此,道教应该主动迎合时代需求,结合国家战略,努力发掘自身在新时代中的价值,实现更大的发展。在当前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系统推进我国宗教宗教中国化”的时代背景下,郭武教授强调,道教应努力与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相适应,推动自身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他提出四大主线:一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修身与治国,二是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关的健康与环保。此外,在古籍整理(如中华续道藏)、道德建设(弘扬美德)、社会服务(扶贫济困)以及国际化(道教文化的“走出去”)等方面,道教同样具有广阔前景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期“天人讲堂”是“庆祝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系列讲座”之一。讲座结束后,听众围绕“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道家道教文化结合”以及“道教在适应当代社会的过程中如何保持其特色”等问题与主讲人进行了交流。(审核:王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