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地要闻 >> 正文

谭世宝教授做客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名家讲堂”系列讲座

文/王康蘅

近日,著名学者、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谭世宝教授于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分别进行了题为“惠能《坛经》及南禅宗诸佛祖语录的革命意义及成果探索”与“问-学-思与思-学-问:我的人生与学问思经验之分享”的学术讲座。

一、惠能《坛经》及南禅宗诸佛祖语录的革命意义及成果探索

10月22日下午,谭世宝教授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惠能《坛经》及南禅宗诸佛祖语录的革命意义及成果探索”的学术讲座。在此次讲座中,谭世宝教授从南禅宗的形成和发展切入,综合历史、语言和哲学等多重视角,系统地探讨了南禅宗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革新以及其对传统佛教的突破。

讲座开头,谭教授提出了两个启发性的问题:“何谓佛教革命,它与西方宗教改革有何异同?”以及“为何和尚常被骂为‘秃驴’,而非其他动物?”通过这些趣味性的问题,谭教授引导听众进入讨论南禅宗历史与思想的核心。随后,谭教授重点分析了惠能《坛经》提出的“人皆有佛性,皆可成佛”的革命性平等观念,这一思想颠覆了传统佛教的精英化结构,强调即便是社会地位低下的人也能通过艰苦的行脚与劳作修行,以及祖师的革命性思想启迪而顿悟成佛。这一思想对后世的中国佛教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南禅宗中进一步发展为“选佛制度”。谭教授通过讲解马祖道一在洪州创立的“选佛场”,详细阐述了南禅宗如何通过这一制度推动了禅门修行的标准化与普及化。

谭教授以解读“南泉斩猫”与“赵州戴履”这两个经典公案为例,阐述了公案背后的革命性哲学内涵。谭教授认为,精通儒家经史典故的南泉普愿禅师为了测试门下僧众是否具有与自己同样的历史学识和敢于犯戒杀生的南禅宗师精神,不惜以“斩猫”之举来作开示。而赵州和尚用“脱履安头上而出”的革命典型之举,圆满回答了南泉普愿禅师以“斩猫”之举的提问测试。显示了两人的革命心印。谭教授引用了汉景帝时期辕固生与道家黄生关于“汤武革命”的经典争论,来阐明“斩猫”与“戴履”公案的深层含义。辕固生认为汤武革命是为了应对天下民心,而黄生则坚持君臣有别,不应违背上位者的权威。赵州的“戴履”举动,正是对辕固生这种敢于反叛传统权威的精神的认同。

谭教授还详细讲述了临济义玄的“棒喝”革命与云门禅师打破“唯我独尊”神话迷信的历史与现实意义。谭教授指出,临济义玄“平常心是道”的理念重在打破对传统佛法的执着,认为真正的修者应“随缘消旧业,任运着衣裳”,不执着于偶像崇拜或成佛目标,而以平常的心态、在日常生活中成就自己的佛性;谭教授还以云门禅师针对“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句偈语的批判态度为例,从历史观的角度指出中国儒佛道三教皆陆续放弃原来为了“唯我独尊”而互相斗争的理论与实践的结果。尤其因为云门禅师代表当时佛教的主流派南禅宗,明确提出打杀“唯我独尊”的目标是“贵图天下太平”,这说明以往“唯我独尊”的思想与实践,是达致“天下太平”的严重障碍。

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海涛副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谭世宝教授在讲座结束后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亲切交流,解答了多位同学提出的相关问题,激发了师生们对中国佛教文化的兴趣和思考。

、问-学-思与思-学-问:我的人生与学问思经验之分享

10月24日上午,谭世宝教授以“问-学-思与思-学-问:我的人生与学问思经验之分享”为主题进行了人文社科方法论研究的讲座。在此次讲座中,谭教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展示了学问与思考的螺旋上升路径,为青年学者们在学术道路上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南。

在讲座开始部分,谭教授讨论了思想器官的历史观,分析了人们从“心”作为思想中心逐渐演变为认识“脑”是思维器官的过程。通过对《说文解字》与西方医学研究的对比,他指出,从传统汉字中以“心”作为思维器官的误解,到1664年英国解剖学家威利斯的实验发现大脑是思维的核心,反映了科学认知的不断进步。这表明不断探索和挑战传统认知对思想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后,谭教授着重介绍了他的“问-学-思”与“思-学-问”的学术思考模式。谭教授强调,“问-学-思”与“思-学-问”是一种贯穿人生的思维方式。从幼年开始,学会提问“这是什么?”“为什么?”“在哪里?”等基础性的问题,是人类探索知识、了解世界的起点。这一过程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学习不断延续,是成长和自我认知的重要方式。

谭教授指出,在成长阶段,尤其是中学和大学时期,“问-学-思”的过程不仅是吸收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对已有知识进行质疑和反思。在这一阶段,学术成长的关键在于逐步掌握提出新问题和探索未知的能力,从而培养出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谭教授以古代经典故事《列子·汤问》中“两小儿辩日”为例,说明儿童的提问也能挑战成年人和圣贤的智慧,这种敢于发问的精神尤为重要。

随着个人学术能力的成熟,谭教授提出学者需要从“问-学-思”过渡到“思-学-问”。这意味着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先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再通过学习和探索来解答新的疑问。例如,在传统的经典著作如《论语》中,孔子与弟子们的对话不仅给出了解答的样板,更激发了后来研究者根据不同现实需求提出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谭教授特别强调了在学术研究中保持怀疑精神的重要性。谭教授引用了马克思的“怀疑一切”、陈垣的“毋信人之言、人实诳汝”,以及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以此鼓励学者们勇于提出与权威观点相异的问题,并通过谨慎的求证来获得新知。这种不断质疑与求证的循环正是“问-学-思”与“思-学-问”的实质,是推动学术进步的动力源泉。

谭教授通过分享自己在历史学、语言文字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展示了“问-学-思”与“思-学-问”的具体应用案例。例如谭教授在对中国古代刑罚“车裂”实际含义进行考证时,通过翻阅大量历史文献,否定了“车裂”即“五马分尸”的传统说法,指出其实际是肢解示众;再如对古人生年和岁数问题研究时,谭教授从质疑传统的年龄计算方式入手,针对“虚龄”和“实龄”的差异查阅、考证不同来源的古代文献、讣告以及民俗传统等资料,并用逻辑来推导出生卒年与岁数的合理关系。这些考证展示了如何通过“问-学-思”与“思-学-问”的方法,挑战和推翻误传已久的传统观点,进而取得新的学术突破。

讲座最后,谭世宝教授指出“问-学-思”与“思-学-问”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螺旋上升过程,学术研究不应止步于知识的继承,而应在此基础上持续发问,敢于挑战权威、不断创新。同时,谭教授谈到当前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认为虽然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在文史哲方面的创造性思维使得人类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研究者要抱有乐观的信心,配合和利用新技术的发展,使文化生命力在新时代继续充分展现。

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傅有德教授主持本次讲座并作点评。傅教授首先高度评价了谭教授的学术路径,认为正如谭教授所言,在学术研究的不同阶段,应根据“问-学-思”与“思-学-问”这两种不同的路径灵活选择:在学术尚未成熟的阶段,以提问为主,探索未知;而在学术能力相对成熟后,则应以思考为核心,深化理解。在“问什么”这一核心问题上,傅教授对谭教授提出的“五问”划分(即是什么、为什么、在哪里、在何时、怎么办)进行了评议,并结合哲学与历史学的学科区别进行了剖析。同时,傅教授充分肯定了谭教授对保持“童心”和“虚心而勇敢”精神的强调,并引用西方的哲学家皮浪和笛卡尔的怀疑传统,强调了怀疑精神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最后,对于谭教授在讲座中详细介绍的研究方法部分,傅教授结合自己在比较哲学与宗教学方面的研究经验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评述,从问题意识、研究路径、比较方法等多个角度为同学们提供了学术研究的方法论建议。(审核:李海涛、胡孝忠)

上一条:天人讲堂(第143讲):赵法生教授谈“孔子的哲学突破和三代宗教”

下一条:《犹太研究》第23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