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李鹏侨
11月23日至24日,第一届东亚佛学论坛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办,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宗教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中山大学哲学系佛学研究中心,山东大学佛教研究中心联合协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宁波大学、台州学院、韩国东国大学、日本东洋大学、龙谷大学及山东大学师生30余人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为“庆祝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学术活动”之一。
开幕式由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副主任、宗教学研究室主任李海涛副教授主持。李海涛副教授首先对参会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依次介绍了出席本次论坛的各位学者,同时说明了东亚佛学论坛的主题——“经典与东亚佛教”。山东大学讲席教授、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傅有德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主任、宗教研究所所长傅新毅教授分别代表主办方和协办方做开幕式致辞。傅有德教授阐述了举办此次活动的初衷,简单介绍了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的概况,尤其是其中佛教研究的队伍建设、学术成果,并表达了对此次论坛在跨文化交流上的期望。傅新毅教授介绍了举办东亚佛学论坛的缘起,阐述了东亚佛教的独特性,强调在开放的文化交流互鉴中佛教对东亚文明的贡献,并表达了对东亚佛学论坛未来连续举办的期望。

开幕式结束后,山东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陈坚教授主持第一场主旨演讲。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李四龙教授在演讲中指出,现存的佛教文献淡化了北朝的法华信仰。李四龙教授从智顗《法华玄义》的四处“北地师”用例入手,结合藏经收录或敦煌遗书中的法华注疏,努力还原了北方法华信仰的思想形态。韩国东国大学东亚海洋文明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朴永焕教授对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的古代韩国《妙法莲华经》现存实物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其文献特征和传播历程,期望为进一步比较不同国家《法华经》的异同研究提供参考。日本东洋大学文学部佐藤厚教授对现今能够确认的《妙法莲华经心》的五个版本的文本和内容进行了仔细梳理,并指出了抄经对于佛教在民间普及的重要意义。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张文良教授围绕《法华经》中“二佛并座”叙事的历史渊源、寓意诠释及现代意义展开分析,着重从生命哲学与诠释学视域强调了其现代启示与价值。

傅新毅教授主持第二场主旨演讲。陈坚教授探讨了天台宗“开权显实”思想及其与佛教中国化的内在关联、及其体现出的佛教在处理与异质文化关系时的平等态度。韩国东国大学师范学院历史教育系黄仁奎教授以韩国主要高僧为中心考察了高丽时代《法华经》会三归一思想在现实世界的发愿展开。日本龙谷大学文学部西山良庆教授探讨了日本法相宗对《法华经》的研究发展,指出日本对《法华经》的钻研重点从对其本身的诠释转向了对教义问题的研究,与法相唯识学的发展一脉相承。
韩国东国大学东亚海洋文明和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朴永焕教授主持了第三场主旨演讲。中山大学哲学系佛学研究中心杨洁副教授通过对经典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考察,论述了七宝与七圣财所反映的佛教财宝观。台州学院天台山文化研究院敖英助理教授聚焦高丽后期天台宗僧人山亘所集的《妙法莲华经三昧忏法》研究,探讨其与中国、日本天台宗相关文献的关系问题。宁波大学历史系主任张凯副教授就北宋天台宗山家派四明知礼与其弟子净觉仁岳的决裂进行史实考察,并分析导致两人反目的佛身论争背后的实质。
张文良教授主持第四场主旨演讲。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杨小平通过对智俨华严思想中《法华经》内容的考察,阐述智俨思想体系中《法华经》与《华严经》的关系。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甘沁鑫助理教授论述了《法华经》在越南李朝时期的影响,指出越南李朝时期法华信仰中重修行实践,燃指烧身供养占比较大的特点。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颜峻考察了东晋、南北朝时期注家对《法华经》中三车喻的解读,揭示从三车喻到四车喻转变背后的三乘一乘、权实关系的思想内涵。
专家学者们的精彩汇报从不同方面展现了对《法华经》与东亚佛教的深入解读。同时,此次论坛每位学者的发表都有针对性的讨论人,对发表内容的进行具体的评议和提问,展开了学者之间充分的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

杨小平助理研究员主持闭幕式,张文良教授、朴永焕教授、西山良庆教授、杨洁副教授和李海涛副教授先后代表协办单位、主办单位致辞,对本次论坛的内容深度、作为跨国学术交流平台的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并为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向参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致谢。同时期待东亚佛学论坛在未来能够持续推动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开创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全场人员的热烈掌声中,第一届东亚佛学论坛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