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赵泽锋
2024年12月25日,著名学者、华侨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原所长黄海德教授应邀为宗教学系2023级本科生举行了题为“金石证史:海外华文宗教碑铭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宗教学系、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办,饶宗颐宗教与中国文化研究所承办,属于山东大学宗教学专业本科课程教学改革之“道教概论”系列讲座之一。
讲座伊始,黄海德教授以徐福渡海与“欧赵之学”为引,说明金石证史的传统与海外华人移民密切相关。然后,黄海德教授在介绍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著作的基础上,强调传统金石学与新时代古典学存在一定的联系,但二者并不对等,各自有着独特的学术领域与研究重点,用现代考古学的方式评判金石学内容并不科学。

接着,黄海德教授以“新加坡金兰庙的碑铭记忆”为例,介绍了海外华人宗教碑铭的历史价值,认为东南亚华侨华人较多信仰中国传统的道教、佛教以及民间宗教,而相关碑铭则是记载海外华人华侨宗教信仰的珍贵史料,属于海外华人华侨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的历史见证与现实写照。
之后,黄海德教授介绍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东南亚华文宗教碑铭的搜集、整理与研究”的申报与实施。黄海德教授表示,2014年华侨大学以“东南亚华文宗教碑铭的搜集、整理与研究”为题,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获得成功。在实施过程中,该项目采取了宗教学与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田野考察与文献分析相结合、中国历史与东南亚华人社会相结合、中华文化与海外华人文化相结合等多层研究视角、多元研究方法,不仅首次对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华文宗教碑铭开展了全面的搜集和整理,而且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东南亚地区的华文宗教碑铭进行了录文、摄像、拍照与拓片(在有条件的地方)。在整理碑刻的过程中,黄海德教授根据实际情况,先将碑刻划分为“佛教与儒教”、“道教与民间信仰”两大门类,再用以教分类、以庙属神、以神列文的分类原则,按照其宗教场所的主祀神灵划分为释迦牟尼佛、三清尊神、天上圣母等62类。这一项目的完成,既为中国宗教学研究与华侨华人文化研究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填补了相关领域的学术空白,又为当代的中国宗教学研究开拓了新的学术领域。
最后,黄海德教授介绍了“马来西亚青云岩(蛇庙)田野考察”与“广泽尊王信仰在东南亚的传播”等研究个案。在这一环节中,黄海德教授不仅说明在田野考察中需要注意当地自然环境、交通状况以及风土人情,而且认为东南亚道教传统与华人华侨民众生活密切相关,道教文化在东南亚具有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本次讲座由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郭武教授主持,包括其他院系教师在内的20余位师生参加了讲座,并与黄海德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