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天人讲堂 >> 正文

【第100讲】黄裕生谈华夏文化的本原性及其普遍主义精神

   (文/杨洁

426日晚,开启于20079月的“天人讲堂”迎来了第100讲。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黄裕生应邀带来一场题为“华夏文化的本原性及其普遍主义精神”的报告。

本期讲堂由“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傅有德教授主持。傅教授首先简单回顾了“天人讲堂”创办历史和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重申了讲堂的宗旨、精神和目标,并特地邀请黄裕生教授前来演讲,作为庆贺开讲100期的“精神盛宴”。

讲座伊始,黄裕生教授提出了近代以来如何在世界文化历史中定位中国文化的问题。黄教授简要评价了目前对中国文化的两个主要定位: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以及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文化之一。黄教授认为,这两个定位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而本次讲座便是试图从哲学方面来为中国文化定位。

黄裕生教授提出“本原文化”的概念。他指出,世界上的本原文化并不多,中国的华夏文化是其中之一。他从人类所经受的各种考验谈起,提出要在世俗性之外,从人性中开发出额外的超越性力量。这种超越性跳出了直接性存在和在场性事物,是一种存在的超越或存在的跃动(沃格林语)。黄教授特别指出,并不是所有民族、所有文化的跳跃程度都达到了本原文化的高度。接下来,黄裕生教授着重分析了什么是本原文化,以及本原文化的两个标志。黄教授认为,本原文化是一种起源意识、内在时间意识的觉醒,本原问题就是起源问题。真正的本原,不可被定义,无法被言说,但逻辑上一定是“一”,它是超越于“一”和“多”的那个“一”。这个“一”具有绝对性,是本原文化的第一个标志。他认为一个民族只有觉悟到这个绝对的“一”,才算迈入本原文化。而本原文化的第二个标志,是对普遍性的觉悟,即从差异性、相对性的存在中,觉悟到背后存在的普遍性。黄教授指出,人类存在于由各种差异所构成的等级体系中,本原文化就是跳出了这个等级体系,在人的差异性中看到普遍性。随后,黄裕生教授谈论了华夏文化的两个本原性标志。他指出,四个本原文化中,华夏文化始于商代。商人的“上帝”是个至上神,商人崇拜“上帝”但不祭祀“上帝”,因而“上帝”是一个不可“收买”的神,这就意味着“上帝”的绝对超越性,体现了商人对“上帝”绝对性的觉悟。到了周朝,“上帝”开始转换为“天”或“天地”,这个“绝对者”逐渐成为普遍的“绝对者”。而孔子仁学的确立与仁爱法则的发现,则完成了对“绝对者”的信仰与对普遍性原则自觉之间的贯通,从而将华夏民族带上了担当普遍性原则的“世界史”之路。最后,黄裕生教授指出,华夏文化的出路就在于直面其它本原文化,并以开放、大胆的心态去消化、会通其它本原文化。

傅有德教授梳理并总结了黄裕生教授的讲座,并就讲座内容的前后逻辑关联、对文化的宗教或哲学性界定标准以及如何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评论,黄教授对此作了回应。现场听众围绕儒家传统典籍中的“上帝”概念、华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区别等问题与黄教授作了进一步交流与探讨。

主讲人简介:

    黄裕生,现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德国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第一哲学、德国哲学、宗教哲学、比较哲学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等杂志上发表近百篇论文。出版有《时间与永恒——论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时间问题》(1997年第一版,2002年第二版,2014年第三版),《真理与自由:康德哲学的存在论阐释》(2002年第一版,2011年第二版),《宗教与哲学的相遇》(2008年),《站在未来的立场上》(2014年)等专著。

 

上一条:【第101讲】李炽昌谈希伯来智慧中的宗教与人文精神

下一条:【第99讲】陈家富博士谈基督教与儒家的环境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