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娜 图/齐晓东
6月20日,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席教授李向平做客“天人讲堂”第140期,题目是《神圣、完美与焦虑——一种“宗教”心态社会学的诠释方式》。本次讲座由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李海涛主持。
在讲座中,李向平教授围绕“中国语境中的神圣投射和神圣叙事如何促成了人们的完美与焦虑”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李教授认为,华夏文明是一个以伦理为核心(以圣人为本位)的社会,并且是以追求完美的“楷模伦理”构建起来的身份社会;而基督教文明则是通过先知伦理组织社会,形成“团体社会”。两种不同文明的伦理在不同社会中会产生不同的表现,所反映出的心态投射也各不相同。
首先,李教授引用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观点,进一步指出中国人及中国宗教中的神圣原型是对天下家国无意识的投射和效仿。李教授详细介绍了“神圣关系”的相关内容及其研究意义。他解释道,“神”的内涵在于对超自然神祗的崇拜,而“圣”则指超人间的圣贤信仰及其伦理的信奉。这一定义主要源自中华文明体系,在不同维度上梳理和诠释个体神圣关系、群体神圣关系以及共享神圣关系,从而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社会学话语体系。
接着,李教授介绍了中国的神圣社会学。对于人类文明中“神圣”问题的研究,包括对宗教与信仰的社会学研究皆可称之为“神圣社会学”(Sacred Sociology)。中国的神圣是以一种推已及人、以已度人、上行下效的理想人格予以表达;而在古希腊,这种表达则存在于普遍的宇宙论之中。在中华文明中,“神”是由人“造”出来的,“人心”是天祖家国的“神圣”投射。同时,李教授分享了心态与逻辑、神圣结构与完美关系,指出当人试图建构一种完美心态时,也是一种神圣投射,这样的投射会产生积极和消极的作用。中国人追求的完美或人生理想就是成为圣人、追比圣贤。而圣人则是完美与焦虑的统一体,自圣式的完美心态往往导致从完美到焦虑的转变。
最后,李教授指出中国文化是“心”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都对“心”问题十分重视。儒家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致良知,与佛家的禅修、道家的内丹修炼等,都在修养心身、明心见性的方法上高度一致。梁漱溟曾提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心态治理就是“给中国人心开新格道”,“使各个人的心得以从容透达出来”,最终达到即圣而凡的境界。要知道,能使这个世界变好的完美主义,就是能够面对世界的许多不完美。
李向平教授讲座之后,现场师生纷纷积极发言、提问,就宗教的神圣核心如何与人心态引发的社会问题相互调节、心态秩序和神圣结构的内在关系等问题,与李教授交流请益。本期“天人讲堂”是“庆祝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系列讲座”之一。(审核:王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