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地要闻 >> 正文

“多维视角下的宗教研究与文明互鉴”学术研讨会举行

文/王强伟 图/齐晓东

1月15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2014年学术年会暨“多维视角下的宗教研究与文明互鉴”学术研讨会在知新楼A1721顺利举行。基地全体成员参加会议,并围绕会议主题进行报告,展示交流了最新的学术成果与学术动态。

中心主任傅有德教授在开幕式致辞,表达了通过加强彼此之间学术交流,推动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期待。第一场报告由基地副主任李海涛副教授主持。傅有德教授的发言题目为“人性-需要:文化与文明诠释的新维度”,旨在从“人性-需要”的视角和思路出发,重新对文化与文明作出诠释;郭武教授发言题目为“道教对庄子‘德’观念之批判与发展”,赵法生教授发言题目为“乡村儒学教化与当代儒教的新开展”,分别选取个案对道教哲学和乡村儒学的发展进行了解读;董修元教授和Racheli Haliva副教授的发言题目分别是“犹太律法中的朝觐仪式”和Metaphors and Allegorical Interpretation in Medieval Jewish Philosophy,探讨了犹太“朝觐”仪式和中世纪犹太哲学中的寓意解读。

第二场报告由基地副主任董修元教授主持。张志刚教授以“西式哲学与宗教概念对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的偏颇影响”为题,阐释了西方概念、西方话语对于中国研究的负面影响;李海涛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东亚佛教世界的形成、互动与认同”,构画出中、日、韩佛教之间互动的场景;李曦研究员和陈家富教授围绕正在进行的基地重大项目,分别以“基督教的复活、个人同一性、以及超人类主义的永生:与佛教的对话?”和“耶稣如何成神——关于第一代犹太基督徒对耶稣认信的研究”,探讨了基督教的“复活”概念的发展与延展对话,以及第一代犹太基督徒如何认识耶稣的神性问题。颜峻助理研究员发言题目为“从掌珍比量到唯识比量——论因明学‘极成’规则的发展”,对佛教因明学规则进行了细致解读。

第三场报告由李勇副研究员主持。李向平教授在经年宗教·知识社会学研究的基础上,依次解读了“中国宗教学研究的十大问题”;赵杰教授以多年来对曲阜当地宗教生态调研展开分析,发言题目为“礼教中国的秩序观念与中国社会的宗教关系:以“圣地”曲阜为例”;陈艳艳助理研究员、张璇助理研究员分别以“以色列的犹太教极端正统派及其社会影响”和“巴以冲突的发展动态与前景分析”为题发言,考察了以色列的犹太教极端正统派以及本轮巴以冲突的最新动态;王强伟副教授发言题目为“‘角色’与‘本色’:先知的宗教渊源考察”,从反思宗教学理论出发重新阐释了犹太教先知的宗教本色;王家强博士后以详实的田野调查资料为依据,做题为“多面相与真精神:‘一带一路’视域下的越南道教”的发言,图文并茂对越南道教的状况进行了解读。

第四场报告由王强伟副教授主持。陈坚教授在题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发言中,重点展示了佛教与马克思主义的相通之处,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开辟了新路径;李勇副研究员的发言题目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科学性’的概念分析”,通过梳理不同历史时期中西方思想家对“科学”的不同理解,给出了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科学性”的理解和界定;胡孝忠副教授的发言题为“”宗教心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以清代皇家斋宫万善殿佛事活动为中心”,以北京万善殿的历史文化考察为例,探讨了宗教心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姜振帅副教授、濮荣健副教授的发言题目分别是“古代西亚背景下的希伯来圣经律法传统”和“作为‘太一’和必然存在折衷的存在本身”,就《圣经》中杂而多端的律法传统以及宗教哲学史上重要的“太一”概念作出了新的解读。杨小平助理研究员在题为“从‘居所’到‘净土’:Potalaka译语的变迁、地方性知识与观音圣地的创造”中,结合人类学“地方性知识”概念对佛教“居所”/“净土”概念的流变展开了新考察。

基地副主任、宗教学系主任陈坚教授在会议总结中指出,此次学术年会论题丰富,方法多元,比较充分地展示了当前中国宗教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各位发言人围绕“多维视角下的宗教研究与交流互鉴”这一主题,不但表现出对于自己所从事研究领域和个案的精熟,同时不同程度地观照东西方宗教文化之间的比较,尤其对于宗教学理论、宗教现实问题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触及和思考,诚为本学术共同体自觉推动中国特色宗教学“三大体系”建设的有益探索。

上一条:韩吉绍教授新著《道》出版

下一条:李曦研究员在宗教学研究国际顶级刊物发表系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