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地要闻 >> 正文

黎志添谈“道教研究的田野考察: 碑刻、空间、口述历史”

文、图/武娜

11月8日,香港中文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黎志添教授做客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为师生带来一场题为《道教研究的田野考察:碑刻、空间、口述历史》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山东大学饶宗颐宗教与中国文化研究所执行所长郭武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黎教授从学术史的角度出发,回顾了学术界对道教研究的发展历程。他指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的道教研究,多聚焦于道派历史、经典、科仪文献及思想等领域。然而,有关道教在中国地方社会呈现出不同和多元形态的发展态势及各自传统特色却鲜有探讨,与此相关的深入研究尚待发展。他指出,田野考察作为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学者们通过丰富及深入的田野观察,为学界做出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贡献。相较而言,道教学者在地方道教传统和历史等方面的专门研究仍显薄弱。因此,本次演讲将着重于探讨道教研究与田野考察之间的紧密联系,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方法借鉴。

黎教授认为,地方道教研究的目的在于探寻道教在不同地区的历史发展、演变以及在当代的发展状况。他指出,道教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传统宗教,其信仰深深扎根于社会地方,并广泛传播于民间,成为中国民众日常生活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就包括诸如社区节庆、神诞活动及丧葬礼仪等领域。因此,对道教的研究除了重视经典文献之外,更需要通过田野考察,实地把握道教传统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运用与传播。黎教授强调,道观碑刻资料的收集对了解道教在地区社会的传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随着明清时期中国地方史志的系统化整理和大规模出版,史志里所载的道释、金石、艺文志等资料的发掘和整理,极大地丰富了道教研究的资料来源。

其次,宫观道士的访谈以及道士的口述资料也是研究地方道教的重要信息来源。黎教授指出,在文献资料的阙如的情况下,道士的口述资料能够为了解其所在宫观的历史脉络、影响与演变提供一手材料。再者,地方道教的存在与当地社会的演变息息相关。因此,对道观所在地理空间的分析,能深化我们对道教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通过将道教庙宇的空间状态、地理位置信息的文献记载,与现代数位空间技术手段相结合,就能从整体上把握道教的空间布局。为地方道教研究提供有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最后,黎志添教授总结道,地方道教历史研究应采用多元的研究方法,而不应停留在道经文献。过去比较强调传世文献和出土材料的使用,如今有更多新的研究方法,譬如田野考察、口述历史以及碑刻等。同时,以往的研究比较注重文、史、哲的学科分类,但在目前看来,所谓的跨学科研究方法有其合理性,我们应该尽力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避免拘泥于单一学科的框架,积极探索多学科交叉的方法论,从而更全面、更深入地揭示地方道教的历史与社会文化意义。讲座结束后,听众围绕讲座相关问题与黎志添教授进行了交流。


上一条:Racheli Haliva谈中世纪犹太哲学中“恶”的问题

下一条:“亚洲华人道学古典文献的搜集整理与研究”项目签约仪式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