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地要闻 >> 正文

“犹太与中国思想文化中的圣贤理想”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文/马文博、石羽琦

12月15日至18日,由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以及芝加哥大学犹太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犹太与中国思想文化中的圣贤理想”国际学术研讨会(The Ideal of the Sage in Jewish and Chinese Thought and Culture)在山东大学隆重举行。本次会议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犹太和中国思想中关于圣贤理念的异同,促进两种文化之间的对话与理解。

会议在12月15日的欢迎晚宴中拉开序幕。山东大学讲席教授、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傅有德教授主持了开幕仪式,山东大学副校长、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曹现强教授和芝加哥大学犹太研究中心创始主任Jesof Stern教授分别致欢迎辞。

开幕式之后,浦安迪(Andrew Plaks)教授和傅有德教授分别发表了题为“[两种传统中的]圣贤们”(Sages and Sages)和“希伯来圣经先知与先秦儒家圣人:一个认识论的视角”(Prophets in Hebrew Bible and Sagious Man in Pre-Qin Confucianism: From An Epistemological Perspective)的主旨演讲。浦安迪教授在演讲中指出,尽管中文中的“圣人”和希伯来文中的“חכמים”都指代具有至高学术和道德权威的个体,但这两个词在各自的文化传统中有着明显不同的语义。他通过分析11世纪学者邵雍的思想,探讨了这两个概念在跨文化研究中的语义广度。傅有德教授探讨了早期犹太教与儒家传统中圣贤从超验的终极实体中获取智慧方式的根本差异。犹太教中先知通过直接的神启获得生活原则,而儒家圣人则通过外部感知与内省获取生活原则。傅有德教授认为,儒家圣人比犹太教先知更具哲学性,而后者比前者更具宗教性。

Simeon Chavel教授在“圣贤与反圣贤:《箴言》与《传道书》”(Sage and Anti-Sage: The books of Proverbs and Qohelet)的演讲中,分析了《箴言》中睿智的确定性和《传道书》中对知识的不确定性的探讨,以及两部作品在文学表现上的差异。《箴言》赞美圣贤并培养睿智,而《传道书》则以戏剧化的方式反对圣贤。李曦教授随后发表“贤哲之爱:《箴言》中智慧女性形象的启示”(The wise person’s love: What the female image of wisdom in Proverbs tells)的演讲,探讨《箴言》中贤哲对智慧之爱的本质,并阐明贤哲爱智慧的典型美德,如对知识的忠诚和坚贞、谦逊学习以及寻求真理的渴望等。

谭明冉教授在“再论《庄子》中天人、神人、至人、圣人的关系”(Revisiting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Heavenly Man,the Spiritual Man,the Perfect Man,and the Sage in the Zhuangzi)的演讲中,探讨了《庄子》中的四种理想人格。《庄子》中多章表明天人与神人优于圣人,至人不为外物牺牲,圣人则需观察变化。《天下》章中,前三种人格与天、神、身合一,而圣人则与天对立。这表明前三种人格遵循自然,而圣人则效法天并运用知识。《庄子》中这些称呼通常是上级包含下级理想和功能,因此,郭象和成玄英将这四种人格视为同一理想人格的不同表现的观点受到质疑。

Maren Niehoff在以“古希腊与犹太哲学中作为个人榜样的圣人”(The Sage as a Personal Role Model in ancient Greek and Jewish Philosophy)为题的演讲中,从柏拉图与犬儒学派创始人第欧根尼之间的争论开始,探讨圣人作为知识传播者或道德典范的不同角色。第欧根尼朴素的生活方式对他而言就是真理的见证和传达道德信息的载体。韩若愚(Handler-Spitz)教授在演讲 Will the Real Sage Please Stand?中,通过分析王阳明思想以及“语录”体裁的文学和修辞惯例,探讨了圣贤与普通人、教师与学生之间传统等级的解构,以及印刷媒介如何影响了这些角色。

Ishay Rosen-Tzvi教授在演讲“拉比是否属于智慧传统?”(Are the Rabbis Part of the Wisdom Tradition?)中,通过研究普世主义问题、拉比人类学中自我转变的可能性以及《先贤篇》(Avot)的道德教导在拉比文献中的地位三个案例,探讨了拉比文学与圣经及后圣经智慧传统之间的复杂关系。 Flaminia Pischedda博士在“不言之圣:重新审视早期中国占卜与道教文献所暗示的人类主动性”(The unspoken sages: Reconsidering human agency through non-articulated discussions in early Chinese divination and Daoist texts)中,基于战国和西汉时期新出土的占卜文献,探讨了圣人或神人的概念,以及特定象数所代表的人类主动性。

苏源熙(Haun Saussy)教授以“猴之为圣:与孙悟空和李贽一起悟道”(Aping Sageliness? Seeking Enlightenment with the Monkey King and Li Zhi)为主题,他以《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及经历为切入点,结合李贽对这部小说的解读,重新审视了传统的圣人概念,倡导从新的角度去理解和定义圣人,对圣人的内涵进行更广泛和多元的探索。沈剑彧博士在演讲“不朽的圣徒:探索早期卡巴拉和道教神仙传中的永恒生命”(The Immortal Sages: Exploring Eternal Life in Early Kabbalistic and Daoist Hagiographies)中,通过现象学方法比较了早期卢里亚派和道教神仙传中关于不朽的概念。通过模糊生与死、物理与非物理的、显白与隐微之间的界限,不朽成为一种“中间临界状态”,其中对立的概念变得流动,判断被搁置。她发现了一种在解构边界方面共同的方法论基础,犹太和道教圣徒传记作者都呈现了一种不朽的版本,超越了经验知识,一瞥存在于时空限制之外的永恒生命,这表明真正作为“死亡征服者”的圣徒是那些在人类集体记忆中留下永恒遗产的人。

张缨教授以“圣人典范:迈蒙尼德在《迷途指津》中对摩西和亚伯拉罕的呈现”(Models of the Sage: Maimonides’ Presentation of Moses and Abraham in The Guide of the Perplexed)为主题,通过分析迈蒙尼德在《迷途指津》等著作中对摩西和亚伯拉罕的不同呈现,揭示了迈蒙尼德对圣人概念多元且复杂的理解突破了单一的认知框架,为深入探究圣人内涵提供了不同视角。董修元教授以“犹太经院哲学中先知传统的知识有效性”(The Validity of Prophetic Tradition in Jewish Kalām)为主题,探讨了犹太经院哲学家们对先知资质、证据和必要性的讨论,还对比了犹太经院哲学将先知传统确立为必然知识(al-‘ilm al-ḍarūrī)的尝试与佛教量论确立佛陀为“定量士夫”(Pramāṇa-bhūta)的努力。

Omer Michaelis教授以“夜晚的贤哲与圣徒:中世纪犹太教的夜间律法学习与祈祷仪式”(Ḥakhamim [Sages] and Ḥasidim [Pious] at Night: Nocturnal Torah Study and Liturgy in Medieval Judaism)为主题,探讨了中世纪犹太教中夜间律法学习的重要性及其对贤哲形象的影响。Michaelis教授表示在拉比犹太教中,律法学习被视为核心价值,夜间学习律法被认为能够塑造贤哲的人格。这一观念从早期拉比开始,到公元四至六世纪达到顶峰。然而,从八世纪开始,特别是在十一和十二世纪的安达卢西亚犹太人中,夜间祈祷成为宗教生活的重要部分,这一变化对贤哲和圣徒的角色产生了影响。Michaelis教授分析了这一趋势背后的文化动力及其对犹太宗教实践的深远意义。Alia Goehr教授研究金圣叹《第五才子书》中以才成圣(Embodying Sagehood through Talent in Jin Shengtan’sFifth Work of Genius)的思想,探讨了金圣叹如何在他的《第五才子书》中重新诠释“才”与圣贤之道的关系。Goehr教授表示金圣叹颠覆了传统儒家将“才”置于道德之下的观念,并认为才华横溢的写作是实现圣贤之道的关键。金圣叹综合儒家道德话语与佛教法身观,将《水浒传》这部暴力叙事作品转化为培养才子式圣贤的基础。Goehr教授的这项研究揭示了金圣叹在17世纪中国道德-哲学危机中对圣贤理念的创新性诠释。

Racheli Haliva博士以“约瑟夫·伊本·卡斯比对犹太律法和犹太律法学家的态度”(Joseph ibn Kaspi’s Attitude towards Halakha and the Anshei Halakha)为主题,Haliva博士认为伊本·卡斯比反对寓意解经,主张直接理解经文。伊本·卡斯比认为律法是为普通人而非知识分子所写。他认为,哲学研究对于理解犹太教原则至关重要,并且真正的犹太生活必须建立在理性和哲学的理解之上。Haliva博士表示,伊本·卡斯比的这一观点与当时一些拉比贤哲的立场形成对比,后者未能认识到实践性诫命(practical commandments)对于正当犹太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及其哲学意义。Josef Stern教授以“迈蒙尼德论作为残酷圣贤的先知”(Maimonides on the Prophet as the Cruel Sage)为主题,讨论了迈蒙尼德对先知角色的理解,即先知是知识和智慧(hakhmah)的完美体现。Stern教授追溯了从先知时代到贤哲(Sages/hakhamim)时代的转变,并分析了中世纪圣贤概念的演变。Stern教授着重探讨了先知的非伦理品质可能导致的残酷行为,并区分了“热”与“冷”两种残酷。他通过分析巴兰和亚伯拉罕的故事,探讨了先知品质中的残酷性,并讨论了迈蒙尼德提出的解决之道。

James A. Diamond教授以“超越性的贤哲:苦难与此世优先性”(The Transcendent Sage: Suffering and Prioritizing the Mundane)为主题,探讨了哈西德派的领袖Kalonymus Kalman Shapira拉比在二战期间的讲道。Shapira视自己为上帝与社群之间的桥梁,他的讲道从维护信仰、解释苦难转向质疑和挑战这种苦难背后的神性安排。Diamond教授表示,Shapira对贤哲灵魂的理解与迈蒙尼德有所不同,他认为贤哲的灵魂哪怕在死后仍关心现世社群的利益,这与儒家圣人的理念形成了饶有意义的对话。

在会议最后的特别研讨环节,浦安迪教授带领与会学者深入解读儒家经典文本《中庸》中的“圣人”概念,展示“圣人”一词惊人的语义丰富性。

经过3天时间的集中研讨,中外与会学者对会议成果表示充分肯定。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副主任董修元教授主持闭幕式,总结了会议内容并对未来合作议题进行了展望。

上一条:陈家富教授谈“思那不可能:后现代视域中的馈赠之神”

下一条:“犹太与中国思想文化中的圣贤思想”国际学会研讨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