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秦自强
12月20日晚,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陈家富教授做客“庆祝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系列讲座”,带来一场题为“思那不可能:后现代视域中的馈赠之神”的精彩报告。

陈家富首先分析了后现代处境中古典有神论的困境。他指出,无论是尼采的上帝之死,还是海德格尔对作为onto-theology(本体/存有-神-逻辑学)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创伤经验,都粉碎了西方有神论传统的根基。问题在于,假若上帝再无法被理解为一种万物的奠基性基础或究极性原因,是否就意味着神思再也不可能?
紧接着,陈家富在此背景下介绍了德里达的解构方法和马里翁的激进现象学如何在迥异的进路下同时找到一种思考那不再可能的上帝的途径,即作为馈赠之神的上帝。德里达从礼物/馈赠的不/可能性的角度思考可能与不可能之间的关系。在德里达看来,礼物意味着不期望回报的白白赠予,因此应当是完全自由,毫无意识的纯粹行动。礼物的纯粹性是无条件的。所以,礼物是不可能的,上帝是不可被思考的。关于上帝的经验,总是一种神秘的,域外的,迫近不可能的极限经验。相对地,马里翁则以礼物的“超溢”现象,强调礼物的无条件给予性,来试图克服胡塞尔现象学的主体主义。马里翁认为上帝作为礼物,需要回到圣像思维,即强调认知主体—人在认知中的被动性:在此,认知对象与人之间必存在着㇐个本体论的距离,使他不能以㇐己的思维的活动来去补足对象。以此种礼物的模态去思考上帝会不断打破我们对上帝的观念与认识:永远是过剩的盈余的那位。

最后,陈家富指出虽然德里达与马里翁在重视礼物的非经济交换性上保持一致,但也有着重要的不同。德里达的礼物是基于不可能以让可能成为可能,而马里翁的礼物则让可能与不可能同时成为可能。德里达强调不可能的可能性,马里翁则强调可能的不可能性。关键在于,两者预想的理论对手不同,马里翁试图以礼物的可能性对抗理论抽象和经济交换(在此种逻辑下礼物是不可能的);而德里达则试图拯救礼物本身,以礼物的“不可能性”对抗在场形而上学将礼物还原为“在场”的“可能性”的倾向。
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李海涛主持讲座,多位教师以及来自全校各专业的同学参加了报告。讲座结束后,听众与主讲人就后现代神思的思想史脉络和否定神学/神秘神学的背景、是否真正解决了问题以及德里达与佛教的比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