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地要闻 >> 正文

张鹏谈“敦煌文献所见中古道教”

文/赵泽锋    图/黄冠翔

12月18日,应山东大学宗教学系教授、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郭武邀请,山东大学文学院张鹏副教授为宗教学系2023级本科生举办了题为“敦煌文献所见中古道教”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宗教学系、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办,饶宗颐宗教与中国文化研究所承办,属于山东大学宗教学专业本科课程教学改革之“道教概论”系列讲座之一。

讲座伊始,张鹏老师以“1908年伯希和写给珊娜(E.Senart)的考古报告”为引,说明盛唐时期抄写的敦煌道经因纸质优良,被僧人用于抄经或记录日常生活,故而与其他佛教卷子一同被保留于敦煌千佛洞中,因此在研究中尤其需要考虑道教文献来源以及有无被佛教徒删改。之后,张鹏老师具体介绍了敦煌文献中道教写经的抄写时间与抄写格式:从时间上看,敦煌道经的抄写年代大约是六世纪后半到八世纪前半的二百年间,其间“吐蕃占领支配下的敦煌道教完全坏灭”;从格式上看,隋唐以前的写卷,每行17字左右,并一直保持到明代的《正统道藏》。这为学者研究唐代宫廷抄经、唐代道经的抄写与流传、唐代已佚道经、唐代道经与《正统道藏》的差异,提供了绝佳的一手资料。

接着,张鹏老师从道经题记中所见抄经活动、传受经戒、讲经活动、斋醮活动等角度,介绍了敦煌文献中敦煌的道观、道士与道教活动,藉此说明对于入世很深的佛道二教而言,上层的理论设计并不能解决民间大量僧侣的实际生活问题。社会生活中的宗教实践,常常被当成一种技术性的手段服务社会。既然服务社会,则那些更为优质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宗教服务才会得到更大的发展,而在“市场”的导引下,佛道两教的仪式实践便潜移默化地发生了深度的融合与交流。

之后,张鹏老师介绍了敦煌道经目录的发展,包括《敦煌道经目录》《敦煌道经目录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以及《敦煌道教文献研究——综述·目录·索引》《敦煌道经文献合集》等书,并认为日本学者大渊忍尔编《敦煌道经目录编》因搜罗广泛、著录详实、缀合整理、考订精审、逐字校对等特点,至今仍具学术价值。

然后,张鹏老师从个案的角度介绍了新见松云堂《想尔注》残片、《破邪论》所见道教古经古事、敦煌道经的校勘价值以及《老子》典籍文本的历史演变,讨论了敦煌文献在具体研究中的应用,强调在敦煌道教文献中“以道换佛”并不是有意对佛教进行攻击,而是沿袭了“老子化胡”的思路,是灵宝经意欲容纳以及超越佛教以及道教各派的尝试,这对于道经的尊圣性其实并无任何影响。

最后,张鹏老师认为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学界可以从释录整理本、敦煌道经研究史与按经提要、敦煌佚经与《正统道藏》的比对、从写本道经到刻本道经的流变以及佛道关系研究等五个方面,推进关于敦煌道经的研究。

本次讲座由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王家强博士后主持,校内师生三十余人参加了该次活动。(审核:王家强、郭武)

上一条:“光明节的历史、传统与现代意义”专题讲座成功举办

下一条:陈家富教授谈“思那不可能:后现代视域中的馈赠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