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7-12日,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海涛副教授应邀赴日本京都大学参加“东亚哲学中儒释道的对话——从近现代的视角出发”国际学术会议,并进行东亚佛教文献和遗迹调查。此次会议由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台湾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联合主办,来自日本京都大学、驹泽大学、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成功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大邱韩医大学等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16位学者参加会议。此次国际学术会议,基于东亚哲学的构建,旨在探讨对东亚地区产生深远影响的儒释道思想在近现代哲学与思想中的发展脉络,并为二十一世纪东亚哲学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益探索。

李海涛副教授在会议中进行了主旨发表,题目为《东亚佛教对西学冲击的回应与文化自觉》。他在报告中指出,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与西学东渐对东亚传统秩序与思想体系造成了深刻冲击。面对基督宗教的传播与西方哲学的挑战,东亚的知识精英开始在东西文化比较的视野下重新思考东亚的传统思想,试图在东亚传统思想中找到可以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乃至进行抗衡的理念。在此过程中,虽然儒释道都曾不同程度地被提及,然而佛教则成为了被东亚知识精英所广泛讨论的内容,就此展开了一场关于佛教本质的文化反思。日本的井上圆了基于理性主义立场出发,强调佛教与哲学在真理观上具有相通性,认为佛教是一种哲学性宗教。中国的欧阳竟无则基于佛教唯识学立场,严格区分了佛法与宗教、哲学,认为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试图维护佛法的纯粹性与主体性。太虚则从佛教的超越性出发,将佛教定位为“智信”与“理性宗教”的最高形态,兼具宗教的实践性与哲学的思辨性,是“真现实”。韩国的韩龙云则在民族主义与佛教现代化的双重语境下,提出佛教兼具宗教与哲学的双重属性。近代东亚佛教对西学冲击的回应,本质是一场文化自觉运动,通过凸显佛教的独特性和超越性,来实现东亚传统思想的现代化转型。
李海涛副教授主旨发表结束后,还主持了京都大学大学院人间环境学研究科福谷彬教授的主旨发表,其发表题目为《作为世俗伦理教说的佛教理解——富永仲基<出定后语>的思想定位》。
此次国际学术会议由中山大学哲学系廖钦彬教授作为召集人,并主持了开幕式和综合讨论。在综合讨论中,驹泽大学石井公成教授、北京大学郑开教授、南开大学干春松教授、京都大学永田知之教授等对中国哲学学科、近代东亚哲学等问题进行学术交流与探讨。最后,台湾成功大学严玮泓教授做了闭幕致辞,期待以后能进一步就近代东亚哲学及儒释道问题进行持续性的学术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