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文青 图/齐晓东
10月15日晚,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护理学院终身副教授、《国际宗教心理学期刊》和《宗教心理学档案》副主编陈卓做客“天人讲堂”第147讲,带来一场题为“神秘主义心理学”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傅有德教授主持。

陈卓教授主要从心理学视角分六个部分讲述神秘主义。他首先从神秘主义的词源谈起,认为神秘主义是一类非凡的体验,这类体验超越了人们平常所感知的现实,并会深刻地改变了个体。他援引了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的经典研究,指出不可言说性、启示性是神秘主义的重要特性。
接着,陈卓教授提出了独特的分类模型,包括一元、非二元、二元和多元神秘体验。在一元体验中,个体的自我完全消融,与世界融为一体,没有主客之分;非二元体验有自我,但自我与客体是一致的;而在二元体验中,人与灵性世界有明确分界但可互动;多元体验则涵盖UFO以及各种奇妙现象。
在此基础上,陈卓教授介绍了“一元神秘主义”,相关例子来自来自长青哲学,核心神秘体验理论,以及针对这些理论的批评。长青哲学讲真理只有一个,它是无处不在的,而且永远都是那样的,即认为世界本质有一个根本的、永恒的原理。所谓的神或神性就像长青花一样,它会不停的在不同的时代去揭示给人,而人通过灵性修炼体验到这种终极。对于长青哲学和这种一体性无我的体验,社会建构学者进行了批判,认为其过于强调个体体验。在他们看来,体验受社会文化塑造,不存在纯粹体验。而陈卓教授则进一步反驳了社会建构学者的理论,认为纯粹体验存在,人生根本就是体验,并列举了一些神经科学的例子。
在第三部分,陈卓教授介绍了“非二元神秘主义”,涉及到犹太教的卡巴拉传统、基督教、伊斯兰教苏菲派、印度教、佛教以及道教等宗教传统。他认为犹太教的卡巴拉传统讲究“上行下效”——世间范式背后有神的原则,人与神之间既有亲近冲动,又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此外还注重“行为”的意义。基督教神秘主义强调理念的正确性,信仰耶稣基督作为救世主,强调人与神在意识层面的联结,伊斯兰教神秘主义即苏菲派既重视正确的行为,也强调对神圣知识的追求讲究,与神亲近、自我奉献和社群意识。同时,陈卓教授也介绍了印度教、佛教以及道教等宗教的理念与修炼方式。
在第四部分,陈卓教授主要围绕美洲的萨满教,从分布到理论研究系统介绍了“二元神秘主义”。而在第五部分,陈卓教授谈及了“多元神秘主义”,认为其核心是承认自我和现实存在多种可能性,涉及到超自然、超感官等多种体验。
最后,陈卓教授对上面介绍的形态进行总结,指出人的体验来自于社会建构,并强调超越性的体验离不开自我的转化,并进一步讨论了如何将神秘体验中得到的启示应用到日常生活。

讲座结束后,现场师生与陈卓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审核:王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