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地要闻 >> 正文

谭世宝教授重新解读“民胞物与”思想源流

文/王嘉钰   图/齐晓东

10月21日晚,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办的“宗教学名家讲坛”在中心校区知新楼A1721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特邀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历史学与语言学双博士谭世宝教授,作题为《“民胞物与”的意义源流新探索——从传统的老方法到试用AI的新方法》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山东大学讲席教授、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傅有德教授主持。讲座正式开始前,傅有德教授向谭世宝教授颁发了续聘兼职研究员的聘书。

谭世宝教授首先从当前学界和社会对“厚德载物”“民胞物与”等传统命题的流行解释入手,指出其中存在的误读与简化倾向。谭教授强调,AI技术能提供人脑所不能之方便,需通过传统的文史哲研究与新兴技术方法的结合,重新审视这些核心概念的思想史脉络。

第二部分重点探讨语义源流。谭教授以AI对“民”“物”“与”等关键字的解读为切入点,系统梳理其从先秦至清代的语义演变,全面展示了从文字学到文献的实证。他指出有关儒学经典语句的“物”仍然是属于人类,是比民更加低级的大众,如工、商、奴隶。而对“爱物”的误解源于西洋古典哲学家将“奴隶”等贱民视为非人的“会说话的工具”的影响,这一点在中国古代与西洋的奴隶社会的语境不同。通过不断深入反问AI,谭教授进一步将“民胞物与”置于宋明理学的思想脉络中,与“万物皆备于我”“心外无物”“格物致知”等命题进行对比分析。他认为,AI给出的解释不但没有“民胞”和“物与”的观点,而有相反之说,谭教授从音韵学的角度展开解读,指出“民胞”和“物与”语义重复是汉文常见的现象。“格物致知”所格之物是“人”才能致儒家的“知”,从而成圣贤。体现了心学、理学与“物”的关系再辨。谭教授特别提出应重视荀子思想在理解“物”的观念中的关键地位,认为今人应关注天人之分与万物役使的思想意义。通过分析《荀子》中的《劝学》《天论》《礼论》《解蔽》诸篇,他指出荀子“物畜而制之”是以人为万物的主体与代表,从其权属以儒学礼教,制作礼乐为贯穿的主线,“物畜”就是人养,“制之”就是制礼作乐以养人。

在讲座最后,谭世宝教授对“人物”“物议”“物论”“舆论”“物情”“舆情”“物理”“与国”“党与”等一系列相关词汇进行本义辨析,他总结指出,传统文字训诂与AI文本挖掘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可互为补充的研究方法。传统的文史哲研究,不但不会像一些行业会因AI的迅猛发展而有被取代而消失的危机,反而以其不断返本开新的“思问学”获得新发展与新成果。

傅有德教授在点评环节对谭教授的讲座予以高度评价,指出AI作为工具得到正确使用能发挥的价值值得肯定,但同时也要保持理性审慎的自我思考,鼓励学者们从熟悉的语录入手发现新问题,在和AI的对话中加深自己的思考。现场的山东财经大学原副校长张书学教授、山东省图书馆原副馆长李勇慧研究馆员及来自山大哲学、历史、中文、宗教等不同专业的师生发表了感想和见解,就AI内容掺假等问题与谭教授进行交流。

下一条:陈卓谈“神秘主义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