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天人讲堂 >> 正文

天人讲堂(第134讲):周广荣谈“梵学何为”

文/张懿 图/齐晓东

4月20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世界宗教文化》编辑部主任、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广荣做客“天人讲堂”第134讲,讲座的主题为“梵学何为——基于概念、知识、经典体系与学术史的考察”。此次讲座系庆祝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成立三十周年系列讲座之一。

周广荣教授从理念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对梵学进行了全方位系统性地介绍。梵学当前在我国属于冷门绝学,基于这样的现状,周广荣教授首先对“梵学”进行释义。周广荣强调,从语源的角度可以看出,梵学囊括了哲学、宗教信仰、神话体系、经典、教法体系、宗教神职人员,以及作为道或逻格斯的语言,可以看作古印度宗教学的统称,是“夷教入竺”前的古印度宗教学。

接下来,周广荣以与中国传统文化对比研究的方式分析了梵学的体系,他认为梵学研究揭示了本体意义的梵在现实中的展开。仿照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方法,周广荣将古印度四部经典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吠陀部、史传部、经部和怛特罗部,指出每个时期的文献类型有各自的文体特征,并蕴含相应的实践方式。

周广荣继续探讨了“梵学”概念在中国的发展。他指出,“梵学”首先出现于佛教经典文献中,因此中国的梵学史与佛教文献的传译密切相关。“梵胡之辨”是“华夷之辨”在具体历史语境中的表现,表明中国人以中华文化为中心的思想开始转变,外来的文化从“胡”转变为“梵”说明中国人开始接受外来的佛教文化。佛教在印度本土相较于印度教在其产生之初就是少数人的宗教,后来向印度教转化,传入中国后与儒家和道家思想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周广荣指出,近现代以来,我国梵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发展路径,并着重推介了黄宝生先生的研究成果。

最后一部分,周广荣分析了当前梵学研究为处理中印关系提供文化维度的回应。他指出,梵学研究的现状表明我们对印度的了解和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从文明交流互鉴的立场来看,类似于我国的宗教中国化,印度总理莫迪在力推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崛起。周广荣强调,目前亟待展开和拓展的梵学领域包括梵学经典汉译,并开展对印度教的研究和南亚区域与国别宗教研究。

本期“天人讲堂”由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傅有德教授主持。听众就佛教东传线路、印度的祭祀与中国佛教忏法比较、声明中语言的声音与意义,以及饶宗颐先生对梵学的研究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审核:李海涛、王强伟)

上一条:天人讲堂(第135讲):张志刚教授主讲“庆祝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系列讲座”第一讲

下一条:天人讲堂(第133讲):Aryeh Amihay谈“对话中的中犹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