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天人讲堂 >> 正文

天人讲堂(第135讲):张志刚教授主讲“庆祝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系列讲座”第一讲

文/张懿  图/齐晓东

4月29日晚,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张志刚做客“天人讲堂”第135讲,带来题为“世界宗教问题、人类文明对话与中国哲理智慧”的报告。

报告分三部分展开:(1)重新认识“世界宗教的国际影响”;(2)世界宗教数据与全球宗教格局;(3)人类共同命运与中国哲理智慧。

第一部分中,张志刚教授认为,真正深入的思考需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要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同时要深化理论研究。他指出,首先,在当前的国际关系中,宗教是与经济、政治、文化并列的影响国际关系的要素。历史上宗教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有三次高潮,目前全球正处于第三次高潮。正是由于宗教问题在处理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我国提出了共同体意识,对内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国际上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目前在国际上存在恐怖主义和帝国主义借宗教为冲突辩护的现象,宗教被利用助长了文明冲突。而宗教的初衷是推动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应当是维护和平的力量,由此应该重视对于宗教经典教义的研究。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张志刚教授通过数据解读了宗教现象的普遍性、复杂性和敏感性特征。他强调,尽管对于全球宗教状况的数据统计能够揭示出宗教现象的特征,但是数据统计的基础理论问题的解决会影响数据的收集与解读。因此,虽然数据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参考价值,但是并不完全等同于事实本身。从数据中反映出宗教现象的特征启示我们要有全局观念;掌握必要的世界宗教知识,理解他人的信仰;重视对于宗教问题的研究。

第三部分中,张志刚教授引用了孔汉思在《全球伦理宣言》中的观点,认为宗教间的和平与对话能够促进民族、国家和文明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宗教学研究的比较视角“只知其一,一无所知”为宗教学研究指出了正确的方向。他指出,面对当前国际关系由于宗教问题而产生的对立和冲突,中国哲学中的智慧为应对问题提出了基本的原则。费孝通先生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十六字箴言,其中“大同”蕴含了接受文明之间的不同的内涵。分享与互鉴与“大同”思想一以贯之。中国哲学史上,张载的“太和”思想为解决宗教问题提供了哲学启迪。“太和”之中本身包含了矛盾对立与冲突。中国哲学中“大同”和“太和”的思想表明在处理宗教问题时应当采取包容的态度。宗教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本期“天人讲堂”是“庆祝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系列讲座”第一讲,山东大学讲席教授、中心主任傅有德教授主持了讲座。(审核:王强伟)

上一条:天人讲堂(第136讲):郑筱筠研究员谈“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深化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下一条:天人讲堂(第134讲):周广荣谈“梵学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