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懿 图/齐晓东
5月13日晚,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李炽昌做客“天人讲堂”第137讲,题目为“创造与拯救——希伯来经典中的人文精神”。

讲座中,李炽昌教授首先介绍了希伯来圣经文本的形成过程及其结构内容,并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了希伯来圣经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从方法论的角度,李炽昌教授阐述了文本研究的文学方法,历史方法以及翻译与诠释,他着重以“三”为结构,点明圣经文本中的“创造,拯救与维护”、“知,行与存在”的关系、文本分析中“历史背景、文本内容和面向读者语境的诠释”以及犹太人“出埃及,从巴比伦回归和聆听教诲”。
李炽昌教授指出,圣经文本在犹太民族回顾本族历史的进程中逐渐形成,圣经的文本并不是固定的,其中反映出犹太民族中知识分子对于民族记忆的反思,文本内容是从漫长的生活实践中提炼出的经验和智慧在本民族中以教导的方式得以传承。他指出,在圣经正典之外,还有很多文献,因此应当以一种开放的视角看待经典文本。与此同时,文本的翻译是在诠释的基础上完成的,由于翻译本身蕴含了对文本的解读,而对于同一段文字的不只有唯一固定的解读方式,经典的翻译工作还在继续进行中。经典文本是历史经验的积累和提炼,也处于与现实的互动之中,面对经典可以采取开放的态度,在现实的情境中不断生成新的意义。
李炽昌教授强调,文本的形成过程包括启示和体验两种路径。其中,启示是自上而下的教导,体验则是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文本的生成过程涉及到文本与现实之间的关系问题,他把这个问题概括为希伯来文明之“经文与经世”。一方面,希伯来将民族记忆和对未来的向往“文本化”,同时也在生活中践行文本中所蕴含的智慧,即是文本的“生活化”。他指出,从文明源流来看,希伯来经典受到两河流域的文明影响,而“出埃及”和“巴比伦之囚”是圣经中两个重要的结构性事件,民族记忆中重要的事件所沉淀的记忆和智慧在犹太民族中通过教导代代相传。
通过历史方法解释了希伯来经典的背景,李炽昌教授以问题为线索,以读者的视角诠释了犹太人的身份认同,以及文本中所反映的犹太人对于自由的追求。从巴比伦的回归与出埃及记内在地蕴含了共同的精神诉求,因此李炽昌教授将其称为“新的出埃及记”。如果从民族记忆的角度去解读《创世记》中的“创造”概念,所谓“创造”在历史语境中应当理解为给混沌的存在状态赋予秩序。在这个意义上,“创造”的双重含义,既包括从无到有,也包括从混乱到有序。在谈到伊甸园时,李炽昌教授解读了“生命树”和“知识树”的寓意。他热为,当两种树的果实不能同时获得时,选择“知识树”的果实是人类先祖做出的正确抉择,创造的智慧在人们现实的生活之中展现出来。
本期“天人讲堂”由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傅有德教授主持。主持人在讲座开始前介绍了李炽昌教授的学术成就,以及对山东大学作出的重大贡献。
本期“天人讲堂”也是“庆祝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系列讲座”之一。(审核:王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