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天人讲堂 >> 正文

天人讲堂(第136讲):郑筱筠研究员谈“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深化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文/张懿 图/齐晓东、张懿

5月10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宗教学会会长郑筱筠研究员做客“天人讲堂”第136讲,题目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深化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全球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面对世界范围内所存在的冲突和对抗的问题,郑筱筠研究员从世界文明交流的历史、现实与未来三个维度,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世界文明交流与互鉴的原则和实施途径。

首先,文明交流互鉴在中华文化发展的历程中已有悠久的历史。郑筱筠研究员回溯到良渚文明。她指出,在漫长的历史中,丝绸之路的开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玄奘前往印度实地学习考察印度佛教的状况、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以及晋商开辟的从汉口到圣彼得堡的万里茶道、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山东青州佛像艺术……中国历史上国际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都为文明交流互鉴赋予了生动而具体的内涵。正是在这种交流互鉴之中,增进了中国对于域外人们的生活状况、物质生产、思想文化与艺术等各方面的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批判吸收,为中国文化融入新的内涵,推动文化发展。此外,在交流互鉴的过程中,中国的思想和物产也被带到世界上其他的地方。郑筱筠研究员以青州北齐佛像和山西博物馆藏辽代观音菩萨立像为例解读了不同时期文明交流互鉴在造像艺术方面的表现。

历史经验表明世界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这是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世界文明发展的文化创新动力。尊重差异,固本培元,以平等包容之心相互学习;正是在交流互鉴的过程中,人们看到世界上不同文明的多元丰富,平等包容地相互学习和交流,不断形成新的文明境界。

郑筱筠研究员认为,当前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公约数”是数字。每一个国家对于数字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同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各国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数字表达系统。尽管各个国家的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不尽相同,但是阿拉伯数字是人们所共同掌握和使用的。数字是基础科学和现代技术的共同基底。数字不仅在科学体系中形成了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体系,而且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发展,数字又以其内在的共通性将不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达到更高的境界。

在讲座的第三部分,郑筱筠研究员介绍了关于宗教风险研究的成果。她指出,宗教本身不是风险,但在一定外力作用下可能成为风险,在政治、经济、社会各种领域以不同形式体现,甚至成为各种矛盾冲突的爆发点。关于宗教风险的研究是实践所提出的迫切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应对其中存在的与宗教相关的风险。此项研究对宗教风险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根据全球宗教分布格局、全球宗教人口分布格局、相关宗教活动活跃程度、宗教组织等一系列宗教变量作用为逻辑主线,从政教关系、宗教与法治的关系、宗教与民族的关系、宗教传播路径等维度进行风险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全球不同程度地存在风险,全球宗教风险已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世界性难题,有区域性的宗教风险,有全球性的宗教风险,有强弱等级不同的宗教风险等。

在问答环节,郑筱筠研究员回答了听众提出的问题,重申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宗教学研究三支队伍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强调在宗教学研究中明确立场,采取客观的科学的态度。

本次“天人讲堂”为庆祝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成立三十周年系列讲座之一,由傅有德教授主持。

郑筱筠研究员在讲座结束之后,特地向傅老师献花,对基地成立三十周年表达由衷祝贺。(审核:王强伟)

上一条:天人讲堂(第137讲):李炽昌教授谈“创造与拯救——希伯来经典中的人文精神”

下一条:天人讲堂(第135讲):张志刚教授主讲“庆祝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系列讲座”第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