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天人讲堂 >> 正文

天人讲堂(第144讲):黎志添谈“道教经典文献的研究方法再思:版本、考据、流传”

文、图/武娜

11月7日,香港中文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黎志添教授做客“天人讲堂”第144讲,题目是《道教经典文献的研究方法再思:版本、考据、流传》。本次讲座由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傅有德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黎教授指出,一直而来,学术界对道教的研究主要依靠明《道藏》中的文献资料,作为道教历史研究的核心数据来源。然而,明代《道藏》所收录的道教经典在版本上仍存有诸多疑问,其朝代的来历也亟待考究,其流传的区域也存在许多不清晰之处。此次演讲主要关注道经的版本考证与其流传的过程,再检视道教经典文献的不同研究方法。

首先,黎志添教授以清代嘉庆年间信道文人编纂的《道藏辑要》为例,着重讨论了《道藏辑要》研究的相关问题。黎志添教授指出,前人对《道藏辑要》的成书过程存在误解:第一,嘉庆年间编纂的《道藏辑要》实由蒋元庭所编,而非康熙年间彭定求所编,蒋元庭增补。此外,黎教授还分析了从嘉庆至光绪年间多个版本的《道藏辑要》,他指出,光绪二十四年,新津人彭一清与二仙俺方丈阎永和合作筹划重刊《道藏辑要》;光绪二十九年,井研县人贺龙骧承担编辑、校勘的工作;光绪三十二年校勘完成《重刊道藏辑要》,该版本是对原嘉庆刊本《道藏辑要》的增补。第二,《道藏辑要》实收道经数目的问题,由于存在不同的统计方法和标准,导致对实收道书数目无法给出统一答案。严雁峰本《道藏辑要》(实收道书总数286 种)为光绪《重刊道藏辑要》的底本,《重刊道藏辑要》实际增补了15种道经,总计道经301种。民国时期又增收4种道经。1985年巴蜀书社出版的《重刊道藏辑要》收录305种,1986年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出版的《重刊道藏辑要》则为304种,两者的差异仅在《纯阳三书》一部。2021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道藏辑要·提要》,正文提要307篇,增补提要7篇,共计314篇。

其次,黎志添教授又以《太上老君常清静经》为例,指出学界通常推测该经成书于唐代,或为杜光庭所作,这些推论却仍需要进行深入考证。通过收集和整理该经的多个版本,包括《道藏》本和书帖本等不同版本,黎志添教授认为《太上老君常清静经》不可能成书于唐代,该经在北宋时期才开始流传,经过了宋、金、元三朝的道派和道士的推动、教化和注释的过程,《太上老君常清静经》才能逐渐在道教经典史发展中占有崇高地位和发挥重要的教化作用。

最后,傅有德教授总结到,对宗教经典进行版本的收集、对比研究,能够明晰宗教经典的流传情况,这种基于严谨的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包含科学性和客观性。讲座结束后现场师生与黎志添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本期“天人讲堂”是“庆祝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系列讲座”之一。

下一条:天人讲堂(第143讲):赵法生教授谈“孔子的哲学突破和三代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