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地要闻 >> 正文

中心合作主办基督宗教研究论坛(二〇二〇)

文/刘日新 图/王伟


10月29日-11月1日,由中国宗教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山东省调研基地承办的“基督宗教研究论坛(二〇二〇)暨“时代变迁中的基督宗教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济南举办。来自中央统战部宗教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世界宗教研究》《中国民族报》等单位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

中国宗教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荣誉主任卓新平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郑筱筠研究员,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傅有德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山东调研基地、山东省基督教两会高明主席在开幕式上致辞。郑筱筠研究员在致辞中从世界宗教发展格局的角度为本次论坛进行了定位,同时也对中国的基督宗教研究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高明主席在致辞中表示,基督宗教在国际格局变迁之中的影响举足轻重,是我们需要加以重视的元素。傅有德教授在开幕式表示:“非常感谢各地学者在金秋十月来到山东,对全国宗教研究机构与专家学者多年来为我们中心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基督教的会议选择在儒家圣人家乡召开,是基督教中国化的一个很好的体现。”

本次论坛围绕“基督教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基督教与中国社会”、“基督教历史研究”、“基督教哲学思想研究”、“世界基督教研究”、“区域基督教研究”、“文化比较研究”等主题分别展开讨论。

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多位老师参加此次论坛。其中,谢文郁教授在30日上午发言题为《偶态视角与宗教现象》,从英格尔哈教授从生存保障的角度解释一个社会学事实开始,发现在他的解释中没有包括中国社会在五四运动以来的宗教发展。他表示,在追踪并分析中国社会的宗教发展时,英格尔哈特教授的解释体系完全失效。因此,他将宗教哲学中的偶态视角引入了研究之中,特别地从人在生存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世界与未来世界之间的张力这一生存事实出发,展示出一种理解宗教现象的不同角度。谢文郁教授认为,中国学界关于宗教问题的讨论还没有完全展开,正是由于缺乏一种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他表示偶态视角也许就是出路所在。

30日下午,傅有德教授发言题为《<犹大福音>与犹大形象》。2004年4月6日,华盛顿的美国地理学会举行新闻发布会,《犹大福音》第一次公开面世。傅有德教授表示,他此篇文章的起因就是在翻译《犹大福音》过程中,介绍其发现的过程,引发的评论以及傅教授本人对福音书中犹大形象的评论。首先,他介绍了《犹大福音》发布的过程以及发布后引起的强烈反响。其次,傅教授介绍了国外学者对《犹大福音》文本翻译的批评以及后来新译本做出的更正。最后,傅有德教授分析了《犹大福音》中的犹大形象。总之,如果《犹大福音》为“犹大”起到了平反作用,无论是对基督徒还是对犹太人,以及对所有希望两教友好相处的人们,都将是一个“福音”。

刘新利教授于31日上午发言题为《世界的时代变迁与德国的宗教改革》。刘教授表示,德国的宗教改革不是教会改革,宗教改革是脱离原有宗教、建立新的宗教,教会改革主要革除宗教内部的腐化陋习。刘新利教授强调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与世界历史的时代变迁直接相关。一方面,在欧洲整体观念日趋消解的形势下,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发出了民族国家的声音;另一方面,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在现代化理念的流行下,能够得到充分的发起和发展的时机。德国宗教改革使德国历史能够基本同步于西欧其他国家,还使得现代化原发于宗教改革之中。刘新利教授总结道,之所以德国宗教改革能够做到这一切,均是因为它适应了时代变迁的世界形势、欧洲形势和本国形势。

11月1日,赵杰教授发言题为《礼从何来:从“礼不下庶人”看中国古代礼教文明的断裂与整合——与圣经古代文明之西奈圣礼相比较》,分析了周公制礼与西奈圣礼的源头,中国古代利益的身份区隔与关系断裂以及儒学以“仁”补充“礼”的整合方案及其运思模式的内在张力。赵教授认为儒学-礼教作为一套人文礼仪的礼乐文明,作为一种“人文性”的“宗教”,在与其他宗教的竞争中会显出短板。她最后提出了三点供思考的讨论:1、吉凶二礼的伦理价值;2、中国礼仪的权威性与合法性;3、儒学-礼教与“救赎性”宗教的竞争。

濮荣健发言题为《Son of Heaven and Dynastic Changes in Historical China Compared to Biblical Standards;李勇老师在会议中发言题为《温斯坦利的宗教共产主义思想研究。

闭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主任唐晓峰研究员主持,高明、傅有德教授先后发言,卓新平研究员总结。本次会议为期三天,与会专家学者从哲学、社会、历史多个层面讨论了基督宗教研究在时代变迁中的发展演变,为基督宗教中国化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对深化宗教学术研究,构建中国特色宗教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起到积极的推动意义。

上一条:天人讲堂(115讲):邱永辉谈“印度教神话释义”

下一条:“回顾与反思:东方哲学研究”首届高峰论坛·2020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