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天人讲堂 >> 正文

天人讲堂(112讲):卓新平研究员谈“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宗教与习惯”

文/王笑

9月18日,著名学者、中国宗教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卓新平研究员做客“天人讲堂”第112讲,带来一场题为“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宗教与习惯”的讲座。

讲座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世界文化品牌理解中的宗教意蕴,第二部分描述并说明人类文明中宗教与习惯的价值。卓新平将宗教作为人类文明的有机构成和各民族生活中的基本内容来看待。

首先,卓新平指出,过去的文化已经凝聚成文明,但其中的传承仍在,即仍会以习惯的形式而存活于当今社会,故有“文化是习惯”之言。而文化中的经典内容则以品牌的方式来显现,构成相应的文化记忆,此乃“品牌是记忆“之蕴涵。中西基本思维模式虽存在差异,但也有共同点。如西方哲学传统和中国文化传统都对“水”有特殊的理解:泰勒斯将水作为万物的本原;老子认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孔汉思提出“宗教河系理论”等。此外,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天”之标示为我们独特的思想品牌。“天”可以指自然意义上的“天”即天空、苍天、穹苍,与“地”相对应;也可以指形上意义的“天”,则有“天理”之说。“天人合一”观念就是重要的中国文化思想品牌。除“天”以外,“和”也是中国另一重要思想品牌,史伯曾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形成“人道和生”的观念。卓新平谈到,近百年来,中国人受西方文化习惯的影响比较大,文化复兴、树立真正的中国文化品牌,任重而道远。

随后,卓新平梳理了中西古典文化核心观念的基本表达。他指出,中国古典文化核心观念在《周易》中已经形成基本架构:太极阴阳图所表达的“圆融统一”的整体观,和谐、共构、统一、美美与共的思想。中国文化核心观念即忠、孝、诚、仁、义、信。与此相对,西方思维则以“二元分殊”为基本结构:突出迥异、对立。卓新平特别强调,对待中国文化理应有一颗包容之心,因为文化在其初产生时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它在批判中自我完善。

接下来,卓新平带领大家进入到本次讲座的重点,即第二大部分:人类文明中宗教与习惯的价值。有文字记载的古代宗教为我们的文化习惯留下了深刻的印痕:古埃及宗教注重人的死后生活,涉及到死后、来生、地狱、阴间、律法、道德、正义、真理等观念;两河流域宗教包括苏美尔宗教、巴比伦宗教、亚述宗教,这些宗教对此后论及的宗教都有着复杂影响。接着,卓新平分别从思维习惯、社会习惯、生活习惯、工作习惯、娱乐习惯几方面分析了八大宗教。这八大宗教分别为:儒教、道教、佛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和巴哈伊教。他认为儒教代表着中华“礼乐文明”,道教代表着中国的“灵玄文化”。儒教作为宗法性传统宗教,强调宗法伦理思想,讲究“三纲”、“五常”、“六纪”,天人合一,克己复礼,仁者爱人。而道教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基层的主要力量,尤其是形成了底层民众的生存习惯。卓新平认为“道”之观念,应该是中国宗教文化最核心的观念。道家的逍遥、超脱精神也体现出中国文化所独有的浪漫灵气。佛教的“中国化”文化品牌,则是禅宗六组慧能等人通过对佛教义理的透彻体悟及融会贯通而创立出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禅宗”等中国佛教宗派,它代表着中印智慧结晶的觉悟文化。犹太教作为古老的一神教,具有绝对一神的观念、神圣契约、圣民等思维习惯;共在群体(基布兹)、割礼等社会习惯;守安息日、守律法等生活习惯。基督教作为世界第一大宗教,它体现出“救赎”文化、“罪”感文化的特点。卓新平以实例说明了基督教圣诞节(娱乐习惯)的影响之大,即便是非信徒,也能够在这一天感受到节日气息。由穆罕默德所创立的伊斯兰教则是强调“律法”文化的宗教,其在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南亚文化、以及中国的“清真文化”中形成了相应的文化品牌,影响甚大。以多神崇拜为特征的印度教反映出世界层级、永恒轮回之文化特色,其中的瑜伽修行近年来已变为大众的娱乐休闲方式之一。属于新兴宗教的巴哈伊教强调“人类一体”、“世界一家”、“地球一村”、“上帝独一”,代表着一种“天下一家”的大同文化。

最后,卓新平指出,中外宗教与文化品牌有着历史的演化和内在的关联,亦呈现出一些构成人类基本素质的共性。我们要以一种开放性眼光来观察世界宗教,积极参与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对话,也应该珍惜这些历史的记忆,保留人类精神中已为优秀遗产的良好习惯。中国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有着义不容辞的率先和引导作用,为此,我们需要比较、对话、合作和交流。

本期“天人讲堂”由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傅有德教授主持,讲座以线下和线上的形式同步进行。场内外听众就儒学与儒教的关系、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活起来以及宗教政策等问题与主讲人进行了交流。

上一条:天人讲堂(113讲):詹永新大使谈以色列与犹太民族

下一条:天人讲堂(111讲):王宇谈以色列的政党制度及目前的困境